• head_banner_02.jpg

中国阀门行业发展史(三)

阀门行业的不断发展(1967-1978)

01 行业发展受到影响

1967年至1978年,由于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阀门行业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主要表现有:

1. 阀门 产量急剧减少,质量明显下降

2. 阀门 初具规模的科研体系受到影响

3、中压阀门产品再次陷入短线

4、高中压阀门非计划生产开始出现

 

02 采取措施拉长“阀门短线”

产品质量在阀门行业下滑严重,高中压阀门产品短期形成后,国家对此高度重视。一机部重总局成立阀门组,负责阀门行业技术改造工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阀门团队提出了《关于制定高中压阀门生产措施的意见》的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委。经研究,决定阀门行业投资52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解决高中压严重短缺问题阀门 和质量尽快下降。

1、两次开封会议

1972年5月,一机部召开全国阀门河南省开封市工业工作座谈会来自88家阀门厂、8家相关科研设计院、13个省市机械局及部分用户共125家单位、19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恢复行业和情报网两个组织,选举开封高压阀门厂、铁岭阀门厂分别为高压、低压组长,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沉阳阀门研究所研究所分别负责情报网络工作。会议还讨论研究了“三化”、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攻关、产品分工、发展工业和智力活动等问题。此后,中断六年的工业和情报活动重新开始。这些措施对促进阀门生产、扭转短期局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2.恢复行业组织活动和信息交流

1972年开封会议后,工业团体恢复活动。当时参加该行业组织的工厂仅有72家,很多阀门厂还没有参加该行业组织。为了组织尽可能多的阀门工厂,各个地区分别组织行业活动​​。沉阳高中压阀门厂、北京阀门厂、上海阀门厂、武汉阀门厂、天津阀门厂、甘肃高中压阀门厂、自贡高压阀门厂分别负责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地区。这一时期的阀门行业智力活动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深受行业内工厂的欢迎。由于行业活动的开展,经验交流频繁,互助互学,不仅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且增强了各厂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使阀门行业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齐心协力,携手前进,呈现出生机勃勃、不断壮大的景象。

3、实施阀门产品“三化”

按照两次开封会议精神和一机部重总局的意见,在各部门的积极支持下,通用机械研究所再次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阀门“三化”工作。该行业的工厂。“三化”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技术工作,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阀门产品水平的有效举措。阀门“三化”工作组按照“四好”(好用、易建、易修、好配套)和“四统一”(型号、性能参数、连接及外形尺寸、标准件)开展工作) 原则。主要工作内容有三方面,一是简化合并品种;二是制定、修订一批技术标准;三是产品选型和定型。

4、技术研究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一)科研队伍发展和试验基地建设 1969年底,通用机械研究所从北京迁往合肥,原有的流阻试验装置被拆除,极大地影响了科研工作。1971年,科研人员陆续归队,阀门研究室增加到30余人,并受部委委托组织技术攻关。搭建了简易实验室,安装了流阻试验装置,设计制造了比压、填料等试验机,开始了阀门密封面和填料的技术研究。

(二)主要成果 1973年召开的开封会议制定了1973年至1975年阀门工业技术研究计划,提出了39项重点研究项目。其中热加工8项、密封面16项、包装6项、电气装置1项、试验及性能试验6项。随后,在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等单位,指派专人组织协调定期检查,并召开了两次高、中压阀门基础件工作会议,总结经验,互助交流,制定了1976-1980年基础件研究计划。经过全行业的一致努力,技术攻关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了阀门科研的发展行业。其主要结果如下:

1) 在密封面上粘上钉子。密封面研究旨在解决密封件的内泄漏问题阀门。当时的密封面材料主要为20Cr13、12Cr18Ni9,其硬度低、耐磨性差,阀门产品内漏问题严重,使用寿命短。沉阳阀门研究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锅炉厂组成三方联合攻关团队。经过2年的努力,开发出新型铬锰密封面堆焊材料(20Cr12Mo8)。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抗划伤性好,使用寿命长,且无镍少铬,资源可立足国内,经技术鉴定,极具推广价值。

2)填充研究。填料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阀门泄漏问题。当时阀门填料主要是油浸石棉和橡胶石棉,密封性能较差,造成阀门泄漏严重。1967年,通用机械研究所组织了外部泄漏调查组,对一些化工厂、炼油厂和发电厂进行了调查,随后积极开展了填料和阀杆的防腐试验研究。

3)产品性能测试和基础理论研究。在进行技术攻关的同时,阀门行业还大力开展产品性能测试和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5、开展企业技术改造

1973年开封会议后,全行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当时阀门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工艺落后,铸件完全手工制作、单件铸造,普遍采用通用机床和通用夹具进行冷加工。就是因为各厂的品种、规格重复过多,全国数量较多,但各厂分布后,生产批量却很小,影响了产能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一机部重总局提出以下措施:整理现有高中压阀门厂,统一规划,合理分工,扩大批量生产;采用先进技术,建立生产线,重点工厂、毛坯合作。铸钢车间建立4条铸钢毛坯生产线,6家重点工厂建立10条零件冷加工生产线;技术改造累计投入5200万元。

(一)热加工技术改造 热加工技术改造中,推广了水玻璃潮汐壳型、流化砂、潮汐型、精密铸造等技术。精密铸造可以实现无屑甚至无屑加工。适用于小口径阀门的闸板、填料压盖及阀体、阀盖,经济效益明显。1969年,上海良工阀门厂首次将精密铸造工艺应用于阀门生产,用于PN16、DN50闸阀阀体、

(2)冷加工技术改造冷加工技术改造中,阀门行业采用了专用机床和生产线。早在1964年,上海阀门七厂就设计制造了闸阀阀体履带式半自动生产线,这是阀门行业第一条低压阀门半自动生产线。随后,上海阀门五厂于1966年设计制造了DN50~DN100低压截止阀阀体、阀盖半自动生产线。

6、大力开发新品种,提高成套水平

为了满足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石化等行业大型成套设备的需要,阀门行业在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了配套性。阀门产品的水平。

 

03 总结

回顾1967年至1978年,阀门 工业一度受到较大影响。由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煤炭等行业的快速发展,高中压阀门暂时成为“短期产品”。1972年,阀门行业组织开始恢复并开展活动。两次开封会议后,大力开展“三化”和技术攻关工作,在全行业掀起了技术改造浪潮。1975年,阀门行业开始整顿,行业生产出现好转。

1973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高中压增产基建措施阀门。投资后,阀门行业进行了潜在的转型。通过技术改造和推广,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使全行业冷加工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热加工机械化程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等离子喷焊工艺推广后,高中压阀门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短二漏”的问题也得到了改善。随着32个基建措施项目的建成运行,我国阀门行业基础更加牢固,生产潜力更大。1970年以来,高中压阀门产量持续增长。1972年至1975年,产量从21284吨增加到38500吨,4年净增17216吨,相当于1970年的年产量。低压阀门年产量一直稳定在7万只的水平至8万吨。在这段时期,阀门 行业大力开发新产品,不仅通用阀门品种得到很大发展,而且电站、管道、超高压、低温及核工业、航空航天等专用阀门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得到很大的发展。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是通用阀门大发展时期,那么1970年代就是专用阀门大发展时期。国内配套能力阀门 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需要。


发布时间:2022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