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横幅02.jpg

中国阀门行业发展历程(三)

阀门行业的不断发展(1967-1978年)

01 行业发展受到影响

1967年至1978年,由于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阀门行业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

1. 阀门 产量急剧减少,质量明显下降

2. 阀门 已初具规模的科研体系受到影响

3.中压阀门产品再次成为短期产品

4.高中压阀门无计划生产开始出现

 

02 采取措施拉长“阀门短线”

产品质量阀门行业严重衰退,高中压阀门产品短期形成供不应求局面后,国家对此高度重视。一机部重型总局成立阀门小组,负责阀门行业的技术改造工作。阀门小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关于发展高中压阀门生产措施意见的报告》,上报国家计委。经研究,决定投资5200万元对阀门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以解决高中压阀门严重短缺的问题。阀门 并且质量会尽快下降。

1. 两次开封会议

1972年5月,一机部召开全国阀门行业工作座谈会在河南省开封市召开。来自全国88家阀门厂、8家有关科研设计院所、13个省市机械局及部分用户共125个单位、19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恢复行业和情报网络两个组织机构,选举开封高压阀门厂、铁岭阀门厂分别担任高压组长、低压组长,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沈阳阀门研究所负责情报网络工作。会议还讨论研究了“三化”、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攻关、产品分工、开展行业和情报活动等问题。自此,中断六年的行业和情报活动得以恢复。这些举措对促进阀门生产、扭转短期局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恢复行业组织活动和信息交流

1972年开封会议后,行业团体恢复活动。当时,只有72家工厂参加了行业组织,许多阀门厂尚未参加行业组织。为了尽可能多地组织阀门厂,各地区分别组织行业活动​​。沈阳高中压阀门厂、北京阀门厂、上海阀门厂、武汉阀门厂,天津阀门厂、甘肃省高中压阀门厂、自贡高压阀门厂分别负责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区域。在此期间,阀门行业交智活动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深受行业内工厂的欢迎。由于行业活动的开展,经验交流频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不仅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且增进了各工厂之间的团结友谊,使阀门行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步调一致,携手并进,呈现出生机勃勃、不断发展的景象。

3、开展阀门产品“三化”

根据两次开封会议精神和一机部重型总局的意见,通用机械研究院在行业各厂的积极支持下,再次组织开展大规模阀门“三化”工作。“三化”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技术工作,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阀门产品水平的有效举措。阀门“三化”工作组按照“四个好”(好用、好造、好修、好配套)和“四个统一”(型号、性能参数、连接和外形尺寸、标准件)的原则开展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简化归并品种;二是制修订一批技术标准;三是选型定型。

4.技术研究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1)科研队伍发展与试验基地建设。1969年底,通用机械研究所由北京迁至合肥,原有的流阻试验装置被拆除,科研工作受到很大影响。1971年,科研人员陆续回队,阀门研究室发展到30余人,并受部委委托组织技术攻关。搭建了简易实验室,安装了流阻试验装置,设计、制造了比压、填料等试验机,开始对阀门密封面及填料进行技术研究。

(二)主要成就1973年召开的开封会议,制定了1973~1975年阀门行业技术攻关计划,提出了39项重点攻关项目。其中,热加工8项,密封面16项,填料6项,电动装置1项,试验及性能试验6项。以后,又在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等单位指派专人组织协调定期检查,并召开了两次高中压阀门基础件工作会议,总结经验,互相帮助、交流,制定了1976~1980年基础件攻关计划。经过全行业的一致努力,技术攻关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促进了阀门行业科研事业的发展。其主要成果如下:

1)密封面的粘结。密封面的研究是为了解决内泄漏问题。阀门当时密封面材料主要为20Cr13、12Cr18Ni9,硬度低、耐磨性差,阀门产品内漏问题严重,使用寿命短。沈阳阀门研究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锅炉厂组成三方联合攻关小组,经过2年的努力,开发出一种新型铬锰密封面堆焊材料(20Cr12Mo8),该材料工艺性能好,抗擦伤性能好,使用寿命长,且无镍、铬含量少,资源可立足国内,经技术鉴定,非常有推广价值。

2)填料研究。填料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阀门泄漏问题。当时阀门填料主要为油浸石棉和橡胶石棉,密封性能差,造成阀门泄漏严重。1967年,通用机械研究院组织外部泄漏调查组对一些化工厂、炼油厂和发电厂进行了调查,随后积极开展了填料和阀杆的防腐试验研究。

3)产品性能测试及基础理论研究。在开展技术研究的同时,阀门行业还大力开展产品性能测试和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5.开展企业技术改造

1973年开封会议后,全行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当时阀门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工艺落后,铸件完全是手工铸造、单件铸造,普遍采用通用机床、通用夹具进行冷加工。这是因为各厂品种规格重复性过强,在全国范围内数量很多,但分布到各厂后,生产批量很小,影响了生产能力的发挥。针对以上问题,一机部重型总局提出了以下措施:对现有的高中压阀门厂进行整理,统一规划,合理分工,扩大批量生产;采用先进技术,建立生产线,对重点厂、毛坯进行协作。在铸钢车间建立了4条铸钢毛坯生产线,在6个重点厂建立了10条零件冷加工生产线;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5200万元。

(1)热加工技术改造。在热加工技术改造方面,推广应用了水玻璃潮汐壳型、流态砂潮汐型、精密铸造等技术。精密铸造可实现无屑甚至无屑加工,适用于小口径阀门的闸板、填料压盖及阀体、阀盖等,经济效益明显。1969年,上海良工阀门厂首次将精密铸造工艺应用于阀门生产,针对PN16、DN50闸阀阀体、

(2)冷加工工艺技术改造。阀门行业在冷加工工艺技术改造中,采用专用机床和生产线。早在1964年,上海阀门七厂就设计制造了闸阀阀体履带式半自动生产线,这是阀门行业第一条低压阀门半自动生产线。随后,上海阀门五厂于1966年设计制造了DN50~DN100低压截止阀阀体、阀盖半自动生产线。

6.大力开发新品种,提高成套水平

为满足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石化等大型成套设备的需要,阀门行业在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了阀门产品的配套水平。

 

03 总结

回顾 1967-1978 年的发展阀门 阀门行业一度受到较大冲击。由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煤炭等工业的快速发展,高中压阀门暂时成为“短期产品”。1972年,阀门行业组织开始恢复并开展活动。两次开封会议后,大力开展“三化”和技术攻关工作,在全行业掀起了技术改造的浪潮。1975年,阀门行业开始整顿,行业生产出现转机。

1973年,国家计委批准增加高中压锅炉生产的基本建设措施阀门。投入后,阀门行业进行了挖潜改造。通过技改推广,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使整个行业的冷加工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热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等离子喷焊工艺推广后,高中压阀门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短两漏”问题也得到了改善。随着32项基础措施项目的建成投产,我国阀门行业的基础更加牢固,生产潜力更大,自1970年以来,高中压阀门产量持续增长。 1972年至1975年,产量由21284t增加到38500t,4年间净增17216t,与1970年的年产量相当。低压阀门年产量一直稳定在7~8万吨的水平。在此期间,阀门 阀门行业大力开发新产品,不仅通用阀门品种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电站、管道、超高压、低温及核工业、航空航天等专用阀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是通用阀门大发展时期,那么20世纪70年代则是专用阀门大发展时期。国内阀门配套能力不断增强,阀门 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需要。


发布时间:2022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