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认为阀门不锈钢不会生锈。如果生锈,可能是钢材本身有问题。这是对不锈钢缺乏了解的片面误解,不锈钢在特定条件下也会生锈。
不锈钢具有抵抗大气氧化的能力—即防锈,还具有在含酸、碱、盐的介质中腐蚀的能力—即耐腐蚀性能。但其抗腐蚀能力的大小是随其钢本身的化学成分、防护状态、使用条件和环境介质类型等而变化的。
不锈钢通常分为:
通常,根据金相组织,普通不锈钢分为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三类。在这三种基本金相组织的基础上,为了特定的需要和用途,又衍生出双相钢、沉淀硬化不锈钢以及铁含量低于50%的高合金钢。
1.奥氏体不锈钢。
基体以面心立方晶体结构的奥氏体组织(CY相)为主,无磁性,主要通过冷加工获得强化(并可能导致一定的磁性)的不锈钢。美国钢铁协会以200和300系列中的数字来指定,例如304。
2.铁素体不锈钢。
矩阵是 以铁素体结构(体心立方晶体结构的(a相))为主,有磁性,一般不能通过热处理硬化,但可以通过冷加工稍微强化。美国钢铁协会标记为430和446。
3.马氏体不锈钢。
基体为马氏体结构(体心立方或立方),有磁性,其力学性能可通过热处理调整。美国钢铁协会以数字410、420和440指定。马氏体在高温下具有奥氏体组织,当以适当的速度冷却至室温时,奥氏体组织可转变为马氏体(即硬化)。
4.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
基体同时具有奥氏体和铁素体双相组织,少相基体含量一般大于15%。具有磁性,可通过冷加工获得强化。329是典型的双相不锈钢。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双相钢强度高,且抗晶间腐蚀、氯化物应力腐蚀和点蚀性能均有显著提高。
5.沉淀硬化不锈钢。
基体为奥氏体或马氏体组织,可采用沉淀硬化法硬化。美国钢铁协会以600系列编号标记,如630,即17-4PH。
一般来说,除合金外,奥氏体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比较优异,在腐蚀性较小的环境中,可以采用铁素体不锈钢;在轻度腐蚀环境中,如果要求材料具有高强度或高硬度,可以采用马氏体不锈钢、沉淀硬化不锈钢。
常见不锈钢牌号及性能
01 304不锈钢
是应用最广泛、用途最广的奥氏体不锈钢之一,适用于制造深冲件及耐酸管道、容器、结构件、各种仪表本体等,也可用于制造无磁、低温设备和零件。
02 304L不锈钢
为了解决304不锈钢在某些条件下因Cr23C6析出而引起严重的晶间腐蚀倾向的问题而开发的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其敏化态耐晶间腐蚀性能明显优于304不锈钢。除强度略低外,其他性能与321不锈钢相同。主要用于焊接后不能进行固溶处理的耐腐蚀设备和部件,并可用于制造各种仪表本体。
03 304H不锈钢
304不锈钢内部支碳质量分数为0.04%-0.10%,其高温性能优于304不锈钢。
04 316不锈钢
在10Cr18Ni12钢的基础上添加钼,使该钢具有良好的耐还原性介质腐蚀和耐点蚀性能,在海水及其他各种介质中,耐蚀性优于304不锈钢,主要用作耐点蚀材料。
05 316L不锈钢
超低碳钢具有良好的抗敏化晶间腐蚀性能,适用于制造厚截面尺寸的焊接零件和设备,如石油化工设备中的耐腐蚀材料。
06 316H不锈钢
316不锈钢内部支碳质量分数为0.04%-0.10%,其高温性能优于316不锈钢。
07 317不锈钢
耐点蚀、抗蠕变性能优于316L不锈钢,用于制造石油化工、耐有机酸腐蚀设备。
08 321不锈钢
钛稳定化奥氏体不锈钢,添加钛以提高抗晶间腐蚀性能,并具有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可替代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除高温或耐氢腐蚀等特殊场合外,一般不建议使用。
09 347 不锈钢
铌稳定化奥氏体不锈钢,添加铌以提高抗晶间腐蚀性能,在酸、碱、盐等腐蚀介质中的耐蚀性与321不锈钢相同,焊接性能良好,可用作耐蚀材料和防腐热钢,主要用于火电、石油化工领域,如制作容器、管道、热交换器、轴类、工业炉中的炉管、炉管温度计等。
10 904L不锈钢
超级完全奥氏体不锈钢是芬兰OUTOKUMPU公司发明的一种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在硫酸、醋酸、甲酸、磷酸等非氧化性酸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抗缝隙腐蚀和抗应力腐蚀性能,适用于70℃以下各种浓度的硫酸。°C,在常压下任何浓度、温度的醋酸及甲酸和醋酸的混酸中均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11 440C不锈钢
马氏体不锈钢是可淬硬不锈钢和不锈钢中硬度最高的,硬度可达HRC57。主要用于制作喷嘴、轴承、蝴蝶阀门 核心,蝴蝶阀门 座椅、袖子、阀门 茎等
12 17-4PH不锈钢
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硬度为HRC44,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耐腐蚀性,不能在300以上的温度下使用°C.对大气、稀酸或盐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其耐腐蚀性能与304不锈钢和430不锈钢相同,用于制造海上平台、涡轮叶片、蝴蝶阀门 (阀芯、阀座、阀套、阀杆) w等待。
In 阀门 在设计和选型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体系、系列和牌号的不锈钢。选择时,应从具体的工艺介质、温度、压力、受力部位、腐蚀、成本等多个角度考虑问题。
发布时间:2022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