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横幅02.jpg

中国阀门行业发展史(二)

阀门行业起步阶段(1949年-1959年)

01组织服务国民经济复苏

1949年至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急需大量阀门,不仅低压阀门,还有一批当时没有生产出来的高中压阀门,如何组织阀门生产,满足国家急需,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1. 指导和支持生产

人民政府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双方利益”的方针,采取加工订货的方式,大力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复工生产阀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沈阳成发铁厂因负债累累、产品销路不畅而最终倒闭,仅留7名工人守厂,变卖14台机床维持开支。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工厂恢复生产,当年职工人数由建厂时的7人增加到96人。随后,工厂接受沈阳五金机械公司的来料加工,生产面貌焕然一新,职工人数增至329人,年产各类阀门610台套,产值83万元。同一时期的上海,不仅原来生产阀门的私营企业重新开业,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一大批私营小企业开业或转行生产阀门,这使当时的建筑五金商会的组织迅速扩大。

2、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组织阀门生产

随着大量民营企业转入阀门生产,原有的上海建筑五金协会已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1951年,上海阀门制造企业成立了6家联营企业,承担中国五金机械公司上海采购供应站的加工订货任务,实行统购统销。如承担大公称通径低压阀门生产任务的大新铁厂,承担高中压阀门生产的远大、中新、金龙、良工机械厂等,均在上海市公用事业局、华东工业部和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的指导下,实行直接订货,后转为加工订货。人民政府通过统购统销政策,帮助私营企业克服产销困难,初步改变了私营企业经济无政府状态,提高了企业主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在技术、设备和厂房条件极为落后的情况下,为电厂、钢厂、油田等重点企业恢复生产提供了大量阀门产品。

3.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建设服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确定了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玉门油田和鞍山钢铁公司的恢复生产是两个较大的项目。为了尽快恢复玉门油田的生产,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在上海组织石油机械配件生产,上海金龙五金厂等承担了一批中压钢制阀门的试制任务。小作坊式工厂试制中压阀门的难度可想而知,有些品种只能根据用户提供的样品仿制,实物测绘。由于铸钢件质量不过关,原来的铸钢阀体不得不改为锻件。截止阀阀体的斜孔加工当时没有钻模,只能手工钻孔,然后由钳工校正。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试制成功NPS3/8~NPS2中压钢制闸阀、截止阀,并得到用户一致好评。1952年下半年,上海元大、中信、伟业、良工等厂承担了石油用铸钢阀门的试制和批量生产任务。当时采用的是苏联的设计和标准,技术人员边做边学,克服了生产中的诸多困难。上海铸钢阀门的试制由石油部组织,同时也得到了上海各工厂的配合。亚细亚厂(现上海机器修配厂)提供了符合要求的铸钢件,四方锅炉厂协助进行喷砂作业。试制的铸钢阀门样机终于试制成功,并立即组织批量生产,按时送往玉门油田使用。同时,沈阳成发铁厂和上海大新铁厂也提供了低压阀门为发电厂、鞍山钢铁公司恢复生产和城市建设提供更大公称尺寸。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阀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49年阀门产量仅为387t,1952年增长到1015t,技术上已能制造铸钢阀门和低压大型阀门,不仅为国民经济的恢复提供了配套阀门,也为我国阀门工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02阀门行业起步

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煤炭等工业部门都加快了发展步伐,这时对阀门的需要量成倍增长。当时,虽然存在大量生产阀门的私营小厂,但技术力量薄弱,设备陈旧,厂房简陋,规模过小,分布较为分散。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对原有私营企业不断进行改组改造,扩大阀门生产,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骨干、重点阀门企业,我国阀门工业开始起步。

1、上海二级阀门行业重组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

原来,当时上海有六七十家小型阀门厂,这些厂里最大的只有二三十人,最小的只有几个人。这些阀门厂虽然也生产阀门,但技术和管理十分落后,设备和厂房简陋,生产方式简单,有的只有一两台简易车床或皮带机床,只有一些铸造用的坩埚炉,大部分是手工操作,没有设计能力和检测设备。这种状况既不适应现代化生产,也不能满足国家计划生产的要求,更无法控制阀门产品质量。为此,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上海的阀门生产企业合资,组建了上海管道开关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等中央企业。综合以上几点,在技术、质量等方面进行集中管理,有效地统一了分散、混乱的管理局面,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这是阀门行业的第一次重大改组。

1956年公私合营后,上海阀门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第二次调整和产业改组,成立了上海建筑五金公司、石油机械配件制造公司、通用机械公司等专业公司。原隶属于建筑五金行业的阀门公司,按地区又成立了远达、荣发、忠信、伟业、金龙、兆永达、同信、富昌、王英奇、运昌、德和、金发、谢氏等公司。大连、裕昌、德大等地有中心厂约20家,每个中心厂下辖若干个卫星厂。中心厂内设立了党支部和基层联合工会。政府指派群众代表主持行政工作,并相应设立了产、供、财等业务机构,逐步实行类似国营企业的管理方式。同时,沈阳地区也将21家小厂并入成发公司。闸阀厂。此后,国家通过各级管理机构把中小企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对阀门生产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阀门企业生产管理方式的一次转变。

2.沈阳通用机械厂转产阀门

在上海阀门制造厂改组的同时,一机部对各直属厂产品的生产进行了划分,并明确了直属厂和较大的地方国营厂的专业生产方向,沈阳通用机械厂改制为专业制造阀门的企业。该厂的前身是官僚资本企业大陆办事处和日本伪工业德昌厂。新中国成立后,该厂主要生产各种机床和管接头,1953年开始生产木工机械,1954年直属机械部一局管理时,拥有职工1585人,各种机械设备147台(套),并具备铸钢生产能力,技术力量较为雄厚。 1955年起,为适应国家计划发展,明确转产阀门生产,改建了原金工、装配、工具、机修、铸钢等车间,新建了铆焊车间,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和计量检定站。并从沈阳水泵厂抽调了部分技术人员。1956年,生产837t低压阀门开始批量生产高中压阀门。1959年生产阀门4213吨,其中高中压阀门1291吨。1962年更名为沈阳高中压阀门厂,成为阀门行业最大的骨干企业之一。

3、阀门生产的第一次高潮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阀门生产主要靠合作、战斗来解决。“大跃进”时期,我国阀门工业出现了第一个生产高潮。阀门产量:1949年387t,1956年8126t,1959年49746t,是1949年的128.5倍,是公私合营成立时的1956年的6.1倍。高中压阀门生产起步较晚,1956年开始批量生产,年产量175t,1959年产量达1799t,是1956年的10.3倍。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阀门工业的长足发展。1955年,上海良工阀门厂为玉门油田试制成功采油树阀门;上海远大、中信、伟业、荣发等机器厂为油田、化肥厂试制了铸钢、锻钢中高压阀门和公称压力PN160、PN320的高压化肥阀门;沈阳通用机器厂和苏州铁厂(苏州阀门厂前身)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试制成功高压阀门;沈阳成发铁厂试制成功公称尺寸DN3000的电动闸阀,是当时国内最大、最重的阀门;沈阳通用机器厂为高压聚乙烯中间试验装置试制成功公称尺寸DN3~DN10、公称压力PN1500~PN2000的超高压阀门;上海大新铁厂为冶金行业试制了公称尺寸DN600的高温热风阀和DN900的烟道阀;大连阀门厂、瓦房店阀门厂等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阀门品种和数量的增加,促进了阀门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大跃进”工业建设的需要,全国各地涌现出中小型阀门厂,到1958年,全国阀门生产企业已有近百家,形成了庞大的阀门生产队伍。1958年阀门总产量上升到24163t,比1957年增长80%;这段时间,我国阀门生产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但是,由于阀门生产厂家的兴起,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做小做大,地方做法”,技术条件缺乏;边设计边做,缺乏标准观念;照搬照抄,造成技术混乱。由于各自为政,各有一套不同的风格。阀门的术语各地不统一,公称压力、公称尺寸系列也不统一,有的厂参照苏联标准,有的参照日本标准,有的参照美国、英国标准,十分混乱。在品种、规格、连接尺寸、结构长度、试验条件、试验标准、涂漆标记、理化、计量等方面,许多企业采取“以阀座数配比”的单一配比方式,质量得不到保证,产量上不去,经济效益也上不去。当时的状况是“散、乱、少、低”,即阀门厂分散在各地,管理体制混乱,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产品质量低下。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家决定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国阀门生产情况进行一次普查。阀门行业。

4.第一次全国阀门产量普查

为摸清阀门生产情况,1958年一机部一、三局组织进行了一次全国阀门生产普查。调查组赴东北、华北、华东、中南4个地区、24个城市,对90家阀门厂进行了全面调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阀门普查,当时调查的重点是规模较大、品​​种规格较多的阀门生产厂家,如沈阳通用机器厂、沈阳成发铁厂、苏州铁厂、大连阀门厂、北京五金材料厂(北京阀门厂前身)、瓦房店阀门厂、重庆阀门厂、上海几家阀门生产厂家及上海管道开关一、二、三、四、五、六厂等。

通过调查,基本查明阀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统筹规划,合理分工,造成重复生产,影响生产能力。

2)阀门产品标准不统一,给用户选型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计量、检验工作基础太差,难以保证阀门产品质量和批量生产。

针对以上问题,调研组向各部局提出了三项措施,包括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分工,组织产销平衡;加强标准化和理化检验工作,制定统一的阀门标准;开展试验研究。1、三局领导对此高度重视,首先,狠抓标准化工作,委托一机部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组织有关阀门生产厂家制定了部颁管道附件标准,该标准于1961年在行业内实施。为指导各厂阀门设计,该所编制印制了《阀门设计手册》。部颁管道附件标准是我国第一批阀门标准,《阀门设计手册》是我国自己编写的第一部阀门设计技术资料,对提高我国阀门产品设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这次全国性的调查,找出了我国阀门行业近10年来发展的症结所在,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彻底摆脱了阀门生产混乱模仿、标准缺失的局面,制造技术迈出了一大步,开始进入自行设计、组织批量生产的新阶段。

 

03 总结

从1949年到1959年,我国阀门工业迅速从旧中国的混乱中恢复过来,开始起步;从维修、模仿到自制d从低压阀门的制造到高中压阀门的生产,阀门设计制造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阀门制造行业。但由于生产发展速度过快,也存在一些问题。自纳入国家计划以来,在第一机械部的归口管理下,通过调查研究,查找了问题的原因,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使阀门生产跟上了国民经济建设的步伐,为阀门行业的发展和行业组织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2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