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ad_banner_02.jpg

中国阀门行业发展史(二)

阀门行业的起步阶段(1949-1959)

01组织服务国民经济复苏

1949年至1952年期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急需大量阀门, 不仅低压阀,还有一批当时尚未生产的高中压阀门。如何组织阀门生产满足国家的迫切需要,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1、指导支持生产

人民政府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并重、劳资双方受益”的方针,采取加工定购的方式,大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重新打开并生产阀门。新中国成立前夕,沉阳成发铁厂因负债累累、产品无销路,终于关门歇业,只剩下7名工人看守工厂,并变卖了14台机床维持生计。花费。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工厂恢复生产,当年员工人数由创业时的7人增加到96人。随后,工厂接受了沉阳五金机械公司的来料加工,生产面貌焕然一新。员工人数增至329人,年产各类阀门610套,产值83万元。同期在上海,不仅生产阀门的民营企业重新开业,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大量民营小企业开业或转产阀门,这使得建筑五金协会的组织在那个时间迅速膨胀。

2、统一购销,组织阀门生产

随着大批民营企业转向阀门生产,原上海建筑五金协会已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1951年,上海阀门制造企业成立了6家合资企业,承担中国五金机械公司上海采购供应站的加工订购任务,实行统一采购和销售。例如,承担大公称尺寸低压阀门任务的大新铁厂,承担高、中压阀门生产任务的远大、中鑫、金龙、良工机械厂等,均得到了上海阀门的支持。市公用事业局、华东工业部、中央燃料部。在工信部石油管理局的指导下,实行直接订单,然后转向加工订单。人民政府通过统购统销政策,帮助私营企业克服生产销售困难,初步改变了私营企业经济无政府状态,提高了技术、设备极其落后的企业主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并在工厂条件的情况下,为电厂、钢厂、油田等重点企业恢复生产提供了大量阀门产品。

3、为恢复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确定了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玉门油田和鞍钢恢复生产是两个大型项目。为使玉门油田尽快恢复生产,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在上海组织石油机械配件生产。上海金龙五金厂等承担了一批中压钢制阀门的试制任务。小作坊式工厂试制中压阀门的难度可想而知。有些品种只能根据用户提供的样品进行仿制,对实物进行测绘。由于铸钢件质量不够好,原来的铸钢阀体不得不改为锻件。当时,没有用于截止阀阀体斜孔加工的钻模,只能用手钻孔,然后由钳工校正。经过克服重重困难,我们终于试制成功了NPS3/8~NPS2中压钢制闸阀、截止阀,深受用户好评。1952年下半年,上海元大、中信、伟业、良工等厂承担了石油用铸钢阀门的试制和批量生产任务。当时采用的是苏联的设计和标准,技术人员边干边学,克服了生产中的许多困难。上海铸钢阀门的试制是由石油部组织的,也得到了上海各工厂的配合。亚洲厂(现上海机修厂)提供符合要求的铸钢件,四方锅炉厂协助喷砂。试验最终试制成功了铸钢阀门样机,并立即组织批量生产并按时发往玉门油田使用。同时,沉阳成发铁厂、上海大新铁厂也提供低压阀门随着名义规模较大电厂、鞍山钢铁公司恢复生产和城市建设。

在国民经济复苏期间,我国阀门行业快速发展。1949年阀门产量仅387吨,1952年增至1015吨。技术上已能制造铸钢阀门和低压大型阀门,不仅为国民经济的恢复提供配套阀门,而且也为我国阀门行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02阀门行业起步

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煤炭等工业部门均加快发展步伐。这时候对阀门的需求就成倍增加。当时生产阀门的私营小厂虽有大量,但技术力量薄弱,设备陈旧,厂房简陋,规模太小,而且过于分散。为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不断对原有私营企业进行重组改造,扩大阀门生产。同时,有骨干阀门和关键阀门建设的规划和步骤。企业方面,我国阀门行业开始起步。

1、上海阀门二级产业重组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原来,上海有60、70家小型阀门厂。这些工厂最大的只有二十到三十人,最小的也只有几个人。这些阀门厂虽然生产阀门,但技术和管理都非常落后,设备和厂房简陋,生产方法简单。有的只有一两台简易车床或砂带机床,有的只有一些用于铸造的坩埚炉,大部分都是人工操作。,没有设计能力和检测设备。这种情况既不适合现代化生产,也不能满足国家的计划生产要求,更无法控制阀门产品的质量。为此,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上海阀门生产企业组建合资公司,成立了上海管道开关1号、2号、3号、4号、5号、6号等央企。综合以上,在技术、质量方面进行集中管理,有效地将分散、混乱的管理统一起来,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这是阀门行业的第一次大整顿。

1956年公私合营后,上海阀门行业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和大规模产业重组,成立了上海建筑五金公司、石油机械配件制造公司、通用机械公司等专业公司。原隶属于建筑五金行业的阀门公司按地区分别成立了远大、荣发、中信、伟业、金龙、赵永达、同信、富昌、王英奇、云昌、德和、晋发、谢氏等。大连、余昌、德达等地约有20个中心工厂,每个中心工厂下辖数个卫星工厂。中心厂成立党支部和基层联合工会。政府委派公众代表主持行政工作,并相应设立生产、供应、金融经营机构,逐步实行类似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与此同时,沉阳地区也将21家小工厂并入成发闸阀工厂。此后,国家通过各级管理机构将中小企业的生产纳入国家规划轨道,对阀门生产进行规划和组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阀门企业生产管理的一次变革。

2、沉阳通用机械厂转产阀门

在上海阀门生产企业重组的同时,一机部对各直属工厂的产品生产进行了划分,明确了直属工厂和较大的地方国营工厂的专业生产方向。沉阳通用机械厂改制为阀门专业制造厂。企业。工厂的前身是官僚资本企业大陆办事处和日本伪工业德昌工厂。新中国成立后,工厂主要生产各种机床和管接头。1953年开始生产木工机械。1954年,直属机械部一局管理时,有职工1585人,各类机械设备147台套。并具有铸钢生产能力,技术力量较为雄厚。1955年起,为适应国家规划的发展,明确转产阀门生产,改造了原金工、装配、工具、机修、铸钢等车间,新建了铆焊车间,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和计量检定站。从沉阳水泵厂抽调了部分技术人员。1956年,837吨低压阀生产,开始批量生产高中压阀门。1959年生产阀门4213吨,其中高中压阀门1291吨。1962年更名为沉阳高中压阀门厂,成为阀门行业最大的骨干企业之一。

3、阀门生产的第一次高潮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阀门生产主要是通过合作和战斗来解决的。“大跃进”时期,我国阀门行业经历了第一次生产高潮。阀门产量:1949年387吨,1956年8126吨,1959年49746吨,是1949年的128.5倍,是1956年公私合营时的6.1倍。高、中压阀门生产起步较晚,1956年开始批量生产,年产175t。1959年产量达到1799t,是1956年的10.3倍。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阀门工业的长足发展。1955年,上海良工阀门厂为玉门油田试制成功采油树阀门;上海远大、中新、伟业、荣发等机械厂试制油田、化肥厂用铸钢、锻钢中高压阀门及公称压力PN160、PN320的高压化肥阀门;沉阳通用机械厂、苏州铁厂(苏州阀门厂前身)为吉林化工集团化肥厂试制成功高压阀门;沉阳成发铁厂试制成功公称尺寸DN3000电动闸阀。是当时中国最大、最重的阀门;沉阳通用机械厂成功试制高压聚乙烯中间试验装置公称尺寸DN3~DN10、公称压力PN1500~PN2000的超高压阀门;上海大新铁厂为冶金行业生产公称尺寸DN600的高温热风阀和DN900的烟道阀;大连阀门厂、瓦房店阀门厂等也取得了快速发展。阀门品种和数量的增加,促进了阀门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大跃进”工业建设的需要,中小型阀门厂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1958年,全国阀门生产企业已有近百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阀门生产队伍。1958年,阀门总产量上升到24163吨,比1957年增长80%;这段时间,我国阀门生产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但由于阀门厂家的推出,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做小做大,土办法”,缺乏技术条件;边做边设计,缺乏标准概念;复制和复制,造成技术混乱。由于各自的政策,每个人都有一套不同的风格。各地阀门的术语不统一,公称压力和公称尺寸系列也不统一。有的工厂参照苏联标准,有的参照日本标准,有的参照美国、英国标准。非常混乱。从品种、规格、连接尺寸、结构长度、试验条件、试验标准、油漆标志、理化、计量等方面来看,不少企业采用“座数匹配”的单次匹配方式,质量没有保障,产量上不来,经济效益上不去。当时的情况是“散、乱、少、低”,即阀门厂到处分散,管理体制混乱,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产品质量低下。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国家决定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全国生产调查阀门行业。

4、第一次全国阀门产量调查

为了摸清阀门生产情况,1958年,一机部一、三局组织了全国阀门生产调查。调研组前往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4个地区、24个城市,对90家阀门厂进行了全面调研。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性阀门普查。当时调查的重点是规模较大、品​​种规格较多的阀门生产企业,如沉阳通用机械厂、沉阳成发铁厂、苏州铁厂、大连阀门等。厂、北京五金材料厂(北京阀门厂前身)、瓦房店阀门厂、重庆阀门厂、上海多家阀门厂家及上海管道开关一、二、三、四、五、六厂等。

通过调查,基本查清了阀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统筹规划和合理分工,造成重复生产,影响产能。

2)阀门产品标准不统一,给用户的选型和维护造成很大不便。

3)计量检验工作基础太差,难以保证阀门产品质量和批量生产。

针对上述问题,调查组向各部局提出了加强统筹、合理分工、组织产销平衡三项措施;加强标准化和理化检验工作,制定统一的阀门标准;并开展实验研究。一、三局领导对此高度重视。首先,他们重点抓好标准化工作。他们委托第一机械部机械制造技术研究所组织有关阀门生产企业制定了部颁的管道附件标准,并于1961年在行业内实施。为了指导各厂的阀门设计,研究所编印了《阀门设计手册》。部颁的管道附件标准是我国第一批阀门标准,《阀门设计手册》是我国第一部自行编制的阀门设计技术资料,对提高阀门设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的产品。通过这次全国性的普查,找出了近10年来我国阀门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彻底摆脱了阀门生产乱仿、缺乏标准的局面。制造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开始进入自主设计和组织批量生产的新阶段。

 

03 总结

1949年至1959年,我国阀门工业很快从旧中国的混乱中恢复过来并开始起步;从维修、仿制到自制d设计与制造,从低压阀门的制造发展到高中压阀门的生产,初步形成了阀门制造产业。但由于生产速度的快速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自纳入国家计划以来,在一机部归口管理下,通过调查研究找到问题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使阀门生产跟上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步伐,为阀门行业的发展而努力。并为行业组织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2年7月27日